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萝卜小说网 -> 都市言情 -> 相宝2:秘物

章节目录 第469章 一丰二仿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“相宝2:秘物 ”</p>

    “卢先生……”邱嗣斌原本还想招呼卢灿上楼喝茶,只是,他注意到卢灿的神色之后,目光随之移过去,也看见了这册残破的古籍,又想起刚才邬向东几人的话……</p>

    瞅了两眼,咦了一声,他可没卢灿那么客气,直接将古籍抄在手中,捻了捻手指,将棕褐色书皮向右翻过去,露出扉页,露出一方朱文钤印“天官考功大夫印”,又一方阴文印“发解出身”。</p>

    “天官考功大夫印”是丰坊年轻时候的藏书印,“发解出身”则是他四十岁以后的闲印。</p>

    邱嗣斌抬头疑惑地看了邬向东一眼,“万卷楼丰坊的藏书?好东西呀!老邬,哪儿来的?”</p>

    邬向东正准备说话,旁边的一位三十来岁男子先笑道,“邱所长,这是隔壁文物商店的货。刚才,有人去卖货,老董拿不准,打电话让我过去看看。这不,我一看是丰坊所藏的《正始石经》,就带过来了。刚还和邬主任他们在讨论这本书的真伪呢。”</p>

    “小骆,骆兆平,藏品部的。”邱嗣斌简单为卢灿介绍一句之后,目光又回到手中的古本上。</p>

    “幸会!”卢灿与骆兆平搭搭手,微笑点头,随口问道,“天一阁隔壁有文物商店?”</p>

    他的眼角余光,依旧落在邱嗣斌手中的古本上。</p>

    “幸会幸会!”骆兆平两只手伸过来与卢灿搭了搭,“虞逸仲老主任在任时,文管会开设的文物商店,去年划拨到天一阁文保所,也算我们兄弟单位。”</p>

    虞逸仲是当代很有名的钱币专家,只是,他曾经担任甬城什么官职,卢灿不太了解。</p>

    事实上,1960年2月,甬城市文管委在天一阁成立,周文祥兼主任,虞逸仲任专职副主任,其办公机构和天一阁合署,邱嗣斌任办公室主任。</p>

    甬城文物商店,是虞逸仲担任甬城文管委一把手时,于1967年设立的对外商店,算是国内比较早的一批国营文物商店。</p>

    后世,天一阁国营文物商店及所在的一条街,被改建为“天一阁古玩交易所”。</p>

    邱嗣斌已经翻了几页,又很快将古本合上,摊在手中,朝骆兆平示意,皱着眉头问道,“小骆,你按照什么价位收的?”</p>

    骆兆平想要开口,却被邬向东抢先一步问道,“这本书……是不是有问题?”</p>

    刚上手时,邱嗣斌并没有看出真伪,此时,已经瞧出端倪。他嘿嘿一笑,准备把这本古籍放回书匣中,卢灿却伸过手来,“邱所长,这是丰坊的《大学》仿本?比较少见呀,我能看一眼吗?”</p>

    鉴于八十年代信息不通畅,卢灿的名头在国内原本就不算大。这其中,听说过他的人,绝大多数还都是因为他的财富排名。至于他的文物鉴定水平,国内同行业的人,除了北上广一些大博物馆外,其他人,知之甚少。</p>

    包括眼前这几位。</p>

    尽管邱嗣斌、邬向东、骆兆平等人,已经拿到过卢灿资料,知道卢家有自己的博物馆,也知道卢灿“精于文博和鉴定”。可资料毕竟是资料,在见到卢灿如此年轻之后,包括邱嗣斌在内,都认为资料文字,有极大可能是给卢灿“撑面子”的。</p>

    也就是说,他们感觉中,卢灿应该是虚有其表。</p>

    可这句话一出口,就不同了,几人齐齐楞了一下——还没上手,眼前的年轻人,就看透眼前的古本,是丰坊作伪的宋本?</p>

    这就很出乎他们的意料。</p>

    “哦,当然可以。”邱嗣斌将古本递给卢灿,环抱着胳膊,看卢灿怎么评点这本书。</p>

    三人中,又以邬向东最为惊讶。</p>

    邬向东出生于浙江嵊县邬家,家族为当地书香名门。</p>

    年少时,邬向东被父亲送到沪海读书,住在舅舅郑午昌家。</p>

    郑午昌名昶,号弱龛,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,民国时期颇有名气的画家、鉴定家、收藏家。因此,邬向东自小就被舅父培养学习书画、辨识古籍及古董鉴定。</p>

    1952年,郑午昌去世,十六岁的邬向东追随师哥谢伯子,继续学习。</p>

    这位谢伯子也不是普通人物,出生于常州谢家,父亲谢玉岑是民国词人、叔叔谢稚柳为中国古字画鉴定的宗师级人物,姑姑谢月眉是中国当代女子画会的发起人之一,“海上画派”的巾帼英豪。</p>

    谢伯子本人也是当代颇具声望的画家、鉴定家。</p>

    一直到五十年代末,社会风起云涌,沪海已经不是做学问的地方,邬向东不得不回到江浙老家。在虞逸仲的举荐下,他来到甬城文管委上班。自此以后,一直在天一阁研究文献,修复古籍。</p>

    从邬向东的师承经历就不难看出,他绝对是个有本事却又心高气傲之人。</p>

    因而,邬向东虽然表面看起来平和,实则心气颇高。在天一阁文保所所有研究员中,他除了对邱嗣斌比较重视之外,其余人还真没被他看在眼中。</p>

    卢灿一口道破这册古本的真伪来历,让他很是惊讶,仔细回想一遍,自己刚才应该没透底吧?好像说了句‘丰仿’……难道他听懂了?</p>

    不太确定对方究竟是听了自己的话猜到的,还是一眼扫过后鉴定的,因此,邬向东马上问道,“卢先生,这么确定是丰道生仿制?”</p>

    卢灿正在看内页小篆文,听到这话,抬头笑了笑,“是丰存礼仿制,还不算丰道生仿。”</p>

    骆兆平一笑,“卢先生,丰存礼就是丰道生。”</p>

    丰坊,年轻时字“人叔”,又字“存礼”,人过中年后,更名“道生”,更改字“人翁”,因此,丰存礼和丰道生,实为一人。</p>

    办公室内其他几人,听到卢灿这句话后,不由自主地“嗤”地笑出声来。</p>

    邬向东和邱嗣斌,也笑了笑,不过,这两人很快止住笑容,相互对视一眼,都露出几许惊讶的神色。邱嗣斌更是面红耳赤,对着还在发笑的几名员工,绷着一张脸,斥责道,“笑什么笑,卢先生说的丰道生仿,而非丰存礼仿制,有错吗?你们自己好好想想!”</p>

    卢灿笑了笑,继续翻动手中的册页,纸张很脆,仿佛稍一用力就能捏碎。</p>

    既然是一个人,为什么会出现丰存礼仿和丰道生仿,两种说法?</p>

    还得从丰坊这个人说起。</p>

    宁波丰家,从北宋开始传承,一直到嘉靖朝,历经十六代,世代书香,因此,丰家不仅有着大量藏书,还流传下来一手不错的古本修缮的手艺。</p>

    修复与作伪,一体两面,因此,丰家不仅有古籍修缮高手,也有古本作伪的能人。</p>

    丰坊就是其中佼佼者。</p>

    丰坊的人生,以“嘉靖朝大礼议事件”为分水岭。</p>

    简单说说所谓的“嘉靖大礼议事件”。</p>

    正德皇帝暴亡之后,因后继无人,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策划下,选取武宗堂弟明世宗朱厚熜继承大统,即嘉靖皇帝。</p>

    嘉靖继位之后,杨廷和、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时期旧臣们,认为嘉靖皇帝既然从堂兄那里继承皇位,就有义务认正德皇帝的父亲明孝宗,当作自己的父亲,认正德皇帝的母亲慈寿皇太后为自己的母亲。</p>

    但是,嘉靖皇帝认为如果这么做的话是对亲情的背叛,是对自古以来孝文化的偏离,并且他觉得这个提议也非常违背常理,于是便断然拒绝,同时以自己退皇帝位来表达自己对这个提议的极度不满。</p>

    杨廷和一方,提出“继嗣继统”,嘉靖皇帝则坚持“继统不继嗣”。</p>

    此后,君臣双方,因为“皇考”一事,闹得不可开交,从正德十六年,吵到嘉靖三年。</p>

    嘉靖三年,嘉靖帝想要给生父生母上“皇考尊号”,杨廷和以辞职威胁,嘉靖帝顺水推舟,直接同意杨廷和致仕。杨廷和之子杨慎,以及数百官员在文华殿外哭殿,史记“声震阙庭”,企图逼迫嘉靖皇帝让步。结果,嘉靖帝两次下令,抓捕近一百五十名官员下狱,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多人停职停薪,五品以下官员当庭杖责,因庭杖而死的就有十六人之多,更有数百名官员被远敵边疆地区。</p>

    这一事件,以嘉靖皇帝大胜而告终。</p>

    政争中,失败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。</p>

    甬城丰家丰熙丰坊父子,在这次政争中站错队伍,双双遭遇重创——丰熙原本为从四品翰林修撰,贬斥为闽省边防卫戌所团练;新晋进士丰坊,原本从六品翰林编修,被贬斥为金陵学府教谕。</p>

    这一年,丰坊三十二岁。</p>

    在此之前,丰坊字“人叔”,又字“存礼”,大礼议事件后,丰坊改名丰道生,改字“人翁”。</p>

    丰存礼仿,指的是丰坊三十二岁之前的仿制品;丰道生仿,则是指丰坊三十二岁以后的仿制品。</p>

    丰存礼仿制的古籍善本,较为粗糙,最多只能算是高仿;丰道生仿,则已经渐入精髓,为精仿,其本身就很有价值。</p>

    两者当然不一样!</p>

    天一阁工作人员“笑声”,落在邱嗣斌的耳中,毫无疑问是在“自取其辱”,故而他非常生气。</p>

    邬向东则惊讶不已——鉴定师知道“丰仿”已经很不错了,孰料,眼前这位,竟然还能将“丰仿”一分为二。真没看出来,这位年轻人还真有两把刷子?!</p>

    他上前一步,凑到卢灿身边,“卢先生既然能提出‘一丰二仿’,肯定对两者的区别,有自己的独特认识。能给大家说说吗?”</p>

    这次他问得很正式,有求教的意思。</p>

    卢灿对“一丰二仿”的辨识,绝对比很多人都要清楚,因为丰坊的古籍仿制,在明朝本朝就已经很出名。因此,《玖宝阁传承实录》中,就有如何辨别一丰二仿的方法——</p>

    丰存礼仿,重墨重格不重纸;丰道生仿,淡墨严格重纸。</p>

    这两句话,换成人话就是:丰坊年轻时仿制的古籍,墨色很重,对于宋版格式也很着重,但没有注意到宋纸和明纸的区别;年纪大之后仿制的古籍,更偏向于淡墨飘逸风格,这与他本人的书法篆刻风格转变,息息相关,另外,他对宋版书籍的格式,不再重墨而是对格式本身更严谨,此外,对纸张的差别,注重起来。</p>

    因而,可以说丰道生仿,更偏向于宋版本身,更具收藏价值。</p>

    当然,眼前这本丰存礼仿的《大学》,其实也很有收藏价值,因为它的对照版本,来源于东汉魏时期的“魏三体石经”!</p>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